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动态 > 教育热点 北京的新课程新在哪儿

教育热点 北京的新课程新在哪儿

  • 发布时间:2021-10-28 20:57:36


今年7月,。在此“课程计划”下,新学期的中小学生们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北京的学校如何开展新课程?北京晨报记者进行调查。

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小切口唱出素质教育

本周一,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召开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会,经过全校海选入围的14组选手讲述了自己“追星·寻美”的成长历程。孩子们追的星,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有身残志坚的作家杏林子,也有自己的老师和爸爸、妈妈。舞台上,孩子们展示出良好的口才、表现力,讲到动情处,小演员和台下观众的眼中都噙着泪花。不过,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故事会,也不是单纯的德育教育,而是学校戏剧综合实践课程序列下“追星·寻美”主题课程的重要一环。

  “追星·寻美”主题课程是东城回民实验小学的原创课程,早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课程的设计源于学生对“流行”的追求——学校发现,学生们追的“星”几乎囊括了影视、歌坛的一线明星,外在“包装”成了学生审美的唯一标准。于是,学校决定在“戏剧综合实践课程”序列下设计主题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多学科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价值观与生活中的问题。

  据学校课程中心主任方媛介绍,作为北京金帆艺术团、戏剧教育特色校,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戏剧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早已实施了三年。目前,班班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剧团。不过,经过三年的摸索,如今回小的戏剧教育综合实践课已经不限于排演话剧、改编课本剧,也不仅满足于“拼盘式”的学科联动。比如说,这学期戏剧教育的主题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乍一听,环保和戏剧相距甚远,但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语文教材中《灰鹊》这一课,科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都会巧妙融入。语文课上,老师会指导孩子们演,但不限于课本剧,整个学习过程也会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学科的边界会软化,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根据主题实践类课程强调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回小正在加快“全科教师”的培养,要求所有老师尽可能突破学科界限,向全科老师转型。

  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刘燕君表示,下一步,回小还将聚焦于“戏剧”,请专家助力打磨课程,“用小切口唱出素质教育的大戏”。

 花家地实验小学

多学科融合开展课程

北京晨报记者在花家地实验小学201教室看到,两位同学组成一组,每组的桌子上有10支竹制筷子以及一些皮筋,同学们要在10分钟内搭建一座高度不小于50厘米的架子,搭建形式不限,如果10分钟内搭建支架超过了100厘米高度,该组员每名成员将获得两枚印章奖励。

  该教师负责老师介绍,通过手搭支架的体验活动,同学们会逐步认识到,支架的稳定程度与材料及结构是有关的,在相同材料支架的搭建中,同学们会发现许多的建筑物除了应用良好的材料增加其牢固程度之外,同时会利用三角形结构稳定的原理,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会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据悉,花家地实验小学本周各校区同时开展了“慧心探世界”课程实践体验周,本次活动以科技项目体验与实践为主线,以多学科融合为辅线,综合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学科,共设计活动27个,其中同学们可以体验的项目有24个。另外,除了本次活动外,花家地实验小学还为同学们开展了“慧心阅世界”、“慧心绘世界”等主体体验活动周。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学道课上渗透应试

丛林法则和考试技巧间有什么关系?在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道课”上,学生们便能从中找出答案。新学期,学校与清华大学相关院系探索通识课程的创新,并联合开发“学道课”,大至人生目标、小至应试“捷径”,为学生学习助力。

  “我是谁?”这是学道课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堂上,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我是谁”代入,并向学生发问“我怎么做自己?”随后,从“人类的追求”“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将“本我、自我与超我”以浅显易懂地方式向学生诠释。而课程的最后,老师将让学生以“我是……”为题按照模板作诗,其中包括父母眼中的我、陌生人眼中的我、我听到、我看到、我感到等多个维度,表现“我”。但只是课程的意义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个维度,让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手法和思路。这样的课程,将以必修课的形式自学校高一年级起铺开。

  课程负责人认为,目前,中学教育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学生能不能学会,而是愿不愿意学,这便是该课程亟须破解的难题之一。学道课将以三项内容为教学核心,其一是让学生理解生命与生活;其二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其三是感受生活之美,其中包括自然、人际、科学与艺术之美。但最终落点是应试技巧。该负责人介绍,从高二起,这门课程将向研学转变,错题本将成为必备“教材”之一。“我们要建立学生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让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当学生各学科出现错题时,能够寻根溯源,找到问题出自“数据库”或是“操作系统”,并自动“打补丁”。这也是学校构建幸福校园的第一步。

陈经纶中学分校

开发文化历史课

陈经纶中学分校发展课程中有一类特殊课程,既主题学习课程。这类课程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个学科知识,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习,学校开发了以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历史探寻》系列发展课程,由《北京文化历史探寻》、《中原文化历史探寻》、《齐鲁文化历史探寻》和《江南文化历史探寻》四个课程系列组成,初一到初二的每个学期一个主题。

  陈经纶中学分校副校长徐首美介绍,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边界。例如,语文、历史、地理三学科教学内容都涉及泰山,于是在《齐鲁文化历史探寻》课程中,三个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探究“泰山并不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为什么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再比如学校的物理和地理学科联合引导学生探究,像用温度计和气压表测量泰山不同高度的气温和气压,记录测量数据,并尝试科学地解释你的结论”。

 166中学

百名小导师登大讲台

“所有蜘蛛都有毒吗?”“哪些品种的蜘蛛可以作宠物?”上周,166中学主办的“实践课程嘉年华”上,小导师——初二年级的朱胤宁登上讲台,为初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上了一节生物课。提问、讲解、互动、展示,小朱老师表现得有板有眼,丝毫不见紧张和生涩。

  当天,166中学共展示了32节新鲜、有趣的课程,像朱胤宁这样的小导师就有七八位:讲《红楼梦》、讲茶文化,或是带着小同学动手制作风动小车。“这些课可不是为今天的活动专门准备的。”166中学副校长翟丽梅笑着解释,“小导师课”是学校博雅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都会开设10多门,参与的小导师有上百名。“讲座类课程,小导师可以随时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征集学生。但是,如果想上升到选修课的层面,必须报‘课题’,由学校进行筛选。而且一旦立项,必须讲到8小时以上。”“由于年龄相近,有更多共同话题,小导师课特别受欢迎,最多时有200多学生报名,爆场了!”

  除了小导师,其他课程也足以刷新人们对中小学课程形式的认知:在物理教室里,数学老师张韬正带着学生用针管和气体压强传感器,用物理实验深入阐释反比例关系的知识。在生物实验室,美国顶级实验室冷泉港实验室为初三学生展示了“DNA条码技术”。在话剧团,语文老师陈楠正带着“祥子”、“小英子”等剧中人物研讨原创课本剧《北京旧事》……

  166中学校长王蕾介绍,这些年学校一直致力于整体育人、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索,打造独特的博学-雅行课程,通过推动学科融合、学段融合、资源融合、显性与隐性课程融合、课程与育人融合,凸显课程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命科学实验班、冰心文学实验班、舞蹈、话剧全员通识课程、冷泉港国际青少年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六大类实践课程等应运而生,让学科知识有了温度,学科边界增加了宽度,让师生感受着文化的浸润、创新的魅力、互动的快乐。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以传统节日讲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太枯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可不这么看。新学期,学校新增历史校本课程,以传统节日串讲古代史。课上,故事、视频一个都不能少;课下,查资料、做调研活动不断。

  该课程面向初一、初二、高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可通过自愿选课的方式报名,目前开设2班,初中、高中学生各一班。据历史学科主任、也是该课程的创始人刘建新介绍,课程基本囊括所有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每一节日在讲授时力求保证与节日节点并轨,这样安排的原因,刘建新解释:“学生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比如,春节期间,学生需要采访爷爷、奶奶,了解他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从而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并以视频、PPT等形式记录。课上,学生们的作业便成为教学素材,此外,老师也会搜集相关资料,以小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节日的由来、节日风俗、诗句等。这也是学科间整合的途径之一。比如,在介绍端午节时,老师会向学生介绍屈原这一人物以及《离骚》等相关诗词。

  刘建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加强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对一这块太欠缺。”开设之初,老师们担心内容枯燥学生不爱学,但从目前来看,开课班级将增加至3个班。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语文生物同堂讲

上周四,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初二学生的一节课由两位老师讲,他们一位是语文老师、另一位是生物老师。跨学科,甚至跨文理的教学尝试如今已经在学校形成趋势。

  这是一节初二的语文课《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在这篇科技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转基因花。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花的颜色、性状、花期等,可以种植出甚至定制出各种美丽的花朵。因此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一般的说明文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转基因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的意识,加入到对美的创造中来。据副校长万红介绍,为此,课前语文和生物老师共同备课教研,共同设计了这节课,虽然是由语文老师来实施,但是生物老师把介绍转基因的大量文献精简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促进了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从而也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全面育人的目的。

  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外,学校还引导各学科开展学科课程融合的校本教研。本学期学校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校本教研每月一次,开展科学学科跨学科教研2次。鼓励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同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中落实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

 天坛东里小学

“拆分”课程满足需求

面对学校的课表,天坛东里小学的孩子们有个幸福的“小烦恼”。同一课时里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两节课,到底这节课该去学什么呢?孩子们要做个“痛苦”的选择。

  原来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近一步的思考和设计,发展成了当下的课表,学校称之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对同一课时的“拆分”实现学生的多种选择。这样的选课背后,实际是校本课程数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给孩子创造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环境。

  学校教学主任何老师介绍,在一个课时里安排两节不同内容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二选其一。目前学校一二年级课表里可在同一课时任选舞蹈和品味汉字、美术和围棋当中的一门课程;三年级可以在舞蹈和茶艺、软陶和英语课本剧选择一门课程;四年级可以在形体和英语当中任选;五六年级可以在京剧和剪纸、形体和英语、国画和手工、珠算和篆刻当中任选一门。

  和以往茶艺课相比,何老师介绍了通过“拆分”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好处。过去整班上课,老师都是以讲解为主。

  通过这样的拆分,可以由过去30至40人同上一节课变为一般15人,最多20人上一节课。学生都有了“沏”、“泡”、“饮”的机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人人都有动手实践的”可能。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

语文课融入音乐美术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语文学科建设核心内涵是博、融、雅。通过博览、博学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不同层次课程和跨学科的融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做人要雅。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有一篇主体课文《唱脸谱》,要求学生了解京剧中不同脸谱与课文中人物的联系,感受京腔京韵,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的热爱。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全面地感受传统京剧文化魅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学校教学副主任任敏老师介绍,“我们尝试将语文、音乐、美术学科进行融合,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增强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关注、探究。”

  学校挖掘“脸谱”内容在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的要求,让学生了解京剧中脸谱的谱式、不同脸谱的颜色与人物性格特点的联系,学会脸谱的画法以及《唱脸谱》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语文、美术、音乐的融合,发挥每位学科教师的所长,在诵读戏词、品韵味、绘画、演唱中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不同脸谱的颜色与人物性格特点的联系、感受京腔京韵。语文教学的跨学科融合,从而实现多学科教学事半功倍。

 纪家庙小学

习作课有新亮点

习作教学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仍然是“谈虎色变”的一项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习作常常也是眉头紧锁;家长也总是发愁孩子的作文总是写不好。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王海萌老师从“简快作文”课中受益良多。便把这种作文授课形式引入到纪家庙小学的作文课上。

  学校自2014年5月引入“简快作文”后,学校重新设计课程时间。在90分钟,两节课时间的作文课上,通过前20分钟的教师讲解、40分钟的学生写作、20分钟的学生互评和10分钟的学生自习,再加上课下的学生自己修改和教师评价。习作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学生间的互评环节成为了整个课程的“亮点”,孩子们争相地做起“小老师”给同学进行着点评。“我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就赶紧写,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同学们对我作文有什么评价”。

  老师用这样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放到课堂上来完成,即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学校紧抓互评中的教育机会,教会学生如何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也在互评文章的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王海萌老师班上的学生几乎都能在40分钟之内完成一篇作文,写得快的同学能在半个小时完成600字作文,而且作文的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互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登莱小学

 每月一个主题课

  新学期,登莱小学借助每天中午12:50至13:20这段时间,以主题推进的方式,组织各班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九月份全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每周一开设“观影时光”活动,由品社老师选择一些爱国主题的影片供学生们欣赏,像《地道战》、《战》等,。学生们观影后感受的表现形式多样,低年级学生由美术老师指导以绘画的方式表现,中年级学生由美术老师以制作小报的形式表现,高年级的学生由语文老师以写影评的方式表现。

  登莱小学校长郭志洁介绍,学校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利用每天中午30分钟,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学习活动,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统筹使用。教学部门不仅指导教师开展基于问题、实践、开放、探究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引导教师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北京晨报记者 徐虹 王刚 刘佳 丰伟宏

详情请查看北京晨报10月29日B08-B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