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投契的灵魂对谈,大概是最有意思的人类活动之一。
最近一直在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腾讯出品的一档创新访谈类节目。每一季邀请十三位商业界、文艺界名人,从对方人生经历出发,探讨行为和现象背后的深刻文化心理、;追问这些人物,如何在与时代的博弈中,更新观念,继续前行。节目不断强调一个主旨:人,是带着各自偏见生存的动物。
我以为《十三邀》是近年国内谈话节目里逼格最高的,深刻,文艺范儿十足。周末在家,炒一盘猪肝尖儿,切一碟猪肚儿,煮20个荠菜猪肉饺子,搂一只猪八戒,就着一集《十三邀》,可谓极乐享受。
因为《十三邀》,我的“男神”榜上又添一位新成员——许知远,跟高晓松并列第一(两位在长相上也有一拼,许知远老师要瘦一点,也高一些)。之前还有说相声的曹云金,忽略他夜店门口打群架的底层小流氓做派,去听听他的《隋唐演义》和《姚家井》,笑死你不偿命,我当时可是整晚整晚的听,越听越来精神!还有一位是摇滚“藏獒”郑钧,过去我一直认定他是个才华横溢,不落俗套的存在,直到有次在正乙祠戏楼偶遇他,细节不说了,哎,总之他现在不在榜单之中。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欣赏过大张伟,你们不要批判他的抄袭,批判他改革开放都特么40年了,怎么还不舍得换换他的杀马特造型,单去玩味一下他歌词里一些长短句,可谓艺术性和娱乐性高度统一:“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闪闪红星里面的记载,变成此时对白......”
许知远和高晓松也不是完人,两人不仅长相雷同,性格也有相似之处:孟浪、轻浮,对女性缺乏尊重。
然而我知道人无完人,那些或因自身努力,或因机缘巧合一跃成名成家的人,跟你我一样,缺点优点一大把的,而且越是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越明显,这些特质在人物访谈节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回到开篇那句话,我喜欢谈话类节目,因为它相比其他形式,更容易把名人较真实的一面激发出来,透露给公众,看看我们和他们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天王天后,宁有种乎?!
就在我一口气刷完《十三邀》一、二季全部更新,自叹何时能成女版许知远的时候,竟然非常适时地收到一份采访邀请。可见命运确实存在诸多不可解释性。
邀请单位是京城一家自媒体新星:茶味茶舍-《没白聊》摄制组。这是一支由80末、90初的知识青年、文艺“小炮儿”组建起来的创业团队。这个品牌,就我的理解,是从京城茶文化圈儿“当家小花旦”——程诗雯程老板以及她白手创立的“茶味”品牌延伸出来的子品牌,意在“以茶会友,聚友清谈”。谈的话题嘛,自然不限于茶,天南海北,市井风俗,、人情世故。拍摄地点就在茶味茶舍的第二家分店——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99号(近北京贵宾楼饭店)。
我参与的这期节目,涉及三个话题:成长、独处、黑科技。以下是我针对提问,事先准备好的部分台词,临场我忘掉了一些,也加添了一些,还不知道效果如何,视频要过些日子才有,访谈稿我先分享出来,欢迎对这些问题有感触的朋友在留言区跟我互动,没准儿你也能成为下一期的采访人物哦。
(拍摄花絮一)
一:你是在什么瞬间或者什么原因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
1.请问你的真实年龄是几岁?从事什么职业?
30岁。,从事双边贸易与投资相关的工作。
2.你觉得你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吻合吗?(__B__)
A:吻合 B:不吻合 C: 不确定
3.你觉得哪个状态比较成熟?(__C__)
A:现实状态 B:心理状态 C: 不确定
4.在你眼里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能够自省自察,自觉改进。多少有些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
5.你是这样的人吗?(___A___)
A:是 B: 不是 C:不确定
6.你是在什么瞬间或者什么原因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你经历了什么)
答:没有哪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作为里程碑或者分水岭。在我身上,成熟是一个特别缓慢、绵长的过程。在特别年轻的时候,我经常撞南墙,头破血流也决不回头,拒绝成长。但是近几年,岁数增长了,头脑较先前冷静了,便会于一点一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开始自觉自愿的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就是对他人少些期许和要求,把依赖的重点,或者责备的重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同样,这也是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顿悟”的瞬间。单独挑出哪一件小事来说,都是对其他经历的不公平,所以我就不举例子了。哈哈。
7.自从成年以后,你做过的最不成熟的事是什么?
答:太过相信爱情,也太过依赖爱情。相信爱情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相信爱情将是我人生的全部意义,通过某段感情,某个男人就能完整我的人生。现在我知道,那实在是太肤浅了。
爱情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全部。我不该把那些宝贵的、用来进步的时间,全都浪费在谈恋爱上,如果可以,我希望25岁之前的我保持单身,而不是30岁时的我,哈哈。
8.你是否后悔做过这件事情?(__B__)备注:对于当年抱有那些幼稚想法,我的确觉得遗憾;但就每一个我爱过的具体对象,陷入的每一段感情关系,我却是不后悔的。其实,相比我做过的事,那些我没能做到的事,更让我觉得抱憾终身。
A: 是 B: 否
9.如果能穿越回去,你会怎么说服自己不做当初那个决定?
答:如果穿越回去,我想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当年的自己吧。烈火怎样吸引飞蛾,爱情就怎样吸引当年的我。
10.你想对自己的18岁说一句什么?
答:18岁谈恋爱不能保证28岁不是单身啊!哈哈哈。
(拍摄花絮二)
二:你是如何看待孤独和寂寞的?
1.你对孤独的定义是什么? (__D__)
A: 无聊 B:空虚 C: 一种安静的享受 D: 孤独是自己真正面对自己的状态。 不含褒贬,是一种非常中性的存在。那一刻,真实的自己是什么,你就会感受到什么。可能是狂喜,也可能是绝望,但都能够自我消解,不要紧。
2.你经常独处吗?(__A__)
A: 是 B:否 C: 偶尔
3.独处的时候你经常会做一些什么?(__D__)
A:看书 B:打游戏 C: 发呆 D:_看书、写东西、听音乐、弹钢琴、做饭、吃饭、发呆想事情、唱歌、听喜马拉雅音频节目。
4.独处的时候你会觉得孤独还是寂寞?(___A___)备注:特别年轻的时候,独处时,寂寞的成分多;现在,孤独的成分几乎把寂寞全部排挤光了。
A:孤独 B:寂寞 C: 都有
5.什么时候你会觉得异常寂寞?(___D___)
A:遇到挫折的时候 B:无人可倾诉的时候 C:没有过 D:特别年轻的时候,自己无法安静的面对自我,无法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总想借靠或者抓住什么外物来转移这种慌张感,而身边暂时无物可抓、可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寂寞,任凭你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所以有人说,年轻的时候太容易寂寞,难免要饮鸩止渴。
6.为什么那个时候你会觉得寂寞?
答: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或者隐约知道,却无法接受、面对真实自我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关怀自我。那个时候,外界的人和事,对自己而言,仿佛是救命稻草,没有它/他们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过活。
7.你感到寂寞的时候会做些什么?(___D___)
A:看书 B:听歌 C: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D:特别年轻的时候,我很容易寂寞,寂寞了就喜欢泡酒吧,或者寄希望于恋人,大家天天绑在一起,吃喝玩乐;现在的我,不轻易感到寂寞了,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听歌弹琴,看书写作,做饭吃饭,躺在床上想宇宙的边缘是什么,想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什么,想一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8.你身边有没有和你一样寂寞的朋友?(__C__)
A:有 B:没有 C: 不确定
9.你享受孤独吗?(___A___)
A:是 B:否 C:不确定
10.你害怕寂寞吗?(__B__)备注:年轻的时候害怕寂寞,但又总是寂寞;现在的我不怕寂寞了,却也不再感到寂寞。
A:是 B: 否 C: 不确定
11.你觉得孤独和寂寞有什么区别?(___A___)
A: 有 B:没有 C:分不清
备注:孤独是你真正有能力、有兴趣面对自我,关怀自我的状态;而寂寞是它的反面。
(拍摄花絮三)
三:你是恐惧还是期待黑科技时代?
1.在你眼里黑科技是什么?
答:彻底打乱社会秩序,或者颠覆人类伦理道德型的产品,比如长生不老技术,起死回生技术,制造半兽人一类的技术。
2.你最期待有什么样的黑科技出现?
答:时光机
3.你想用它来做什么或者用来实现什么愿望?
答:我想驾着它回到过去,回到那些没有什么科技的年代,感受一下现代人和未来人永远失去的童真。顺便,会一会我崇拜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还想看看那些历史书上记载的事,几分是假,几分是真,比如杨贵妃怎样死的。
4.为什么有这种期待?
答:我喜欢历史,有一颗老灵魂。
5.你希望科技改变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答:希望科技给人带来更多便利,但是这种便利应该是加以限制的,比如我们可以造光速飞船,实现星际穿越、太空移民,但是不该造随意门出来,随随便便入侵他人生活,或者被人入侵。
同时,我希望科技的进步,不会让我们丧失先前美好的体验。比如,我担心VR设备,尤其那种触感紧身衣之类产品的,如果做的太过逼真,人类会完全沉迷在虚拟世界里,从而放弃在真实世界里行动的机会。
我一直记得《三体》里面有一句话,鱼儿上岸后,进化出了腿,但它们从此再也不是鱼了;飞向太空深处的人类,从此便再也不是人类了。我不想做更高等的生物,我就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6.科技改变生活,你希望你的生活被改变吗?(__B__)
A:希望 B:不希望
7.你会恐惧自己被人工智能代替吗?(___B___)
A:会 B:不会
后记
采访结束时是3月10号,周六下午一点多。天气不错,我便四处溜达了,拍些照片,吃些小吃,买些闲书。京城有些不错的实体书店,我会另起一篇文章大书特书,同时分享一点近年读书的心得。
(三味书屋和正阳书局,遇见很多兔儿爷)
(羊肉胡同——我在民国的前世居住的地方,可惜没有羊肉铺)
不得不说,接受人物采访是很过瘾的。我离开拍摄现场后,意犹未尽的在东城西城各处游晃。没人可以对谈的时候,我便自己跟自己谈,越发觉得,跟自己的灵魂坦诚相见,不仅一样有意思,而且需要更大的勇气呢。
我的前半生,一直在跟文艺打擦边球。从上小学到参加工作,无数次为班级、学校、公司的文艺晚会充当编剧/导演/演员;自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创作爱情小说,散文也常见于市中小学刊物,扛回奖状无数;大学期间担任校《青年报》记者,接受电台的英文谈话栏目专访,在学院周末音乐会上表演钢琴独奏;学龄前参与过电影拍摄,中学时当选过文学月刊封面模特,大学时代参演过话剧,在校外做过兼职T台模特,参加过全国选美比赛;大学毕业在省电视台综艺节目里实习,研究生毕业时,力压一票知名电影学院科班毕业生,......
然而,我在文艺道路上始终浅尝辄止,逐一放弃所有精进的机会,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无非是懒惰和善变的结果,但我晓得,根本原因在于我内心深处对失败抱有深深的恐惧感。
我看过一篇心理学论述,探讨为什么“聪明人”有时候更不容易取得成就。
因为“聪明人”,在某些领域有所谓“天赋”,可以轻松取得一般人需要花费不少努力才能换取的“初级成就”,博得旁人赞许;然而如果想在初级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更高成就,“天赋”便不占绝对优势了,需要大量艰辛的付出和枯燥的训练,这一过程必然伴生大量的失败和挫折感。这时候,“聪明人”因为潜意识里害怕失败和挫折造成的成就感消失,失去他人的赞美和信任,便下意识的生出种种懒惰和善变的情绪,寻找各种借口放弃尝试和长期努力的意愿。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不健全的体现,也是对自我价值缺乏认同。对这些“聪明人”而言,他人的赞许无比重要,重要到他们不能承担任何失去它的风险。
我就是这样一种“聪明人”,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我的所有天赋在过去三十年里被“白白浪费掉”,根源皆在于此。
换作过去,我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而今我越发能够接受、包容自己的这一面,并尽力做些改变和突破,我认为这是莫大的进步。
愿我们都能不断努力,卸掉心理上的成见和包袱,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收获精彩的人生。
(历代帝王庙)